一、社子地區教學整合計畫執行之工作項目


整合計畫的主旨是以公民社會的理想為導向,以社區居民為行動主體,組成「社子」教學團隊,進行社子地區之問題與需求診斷,整體脈絡之剖析及內外部資源連結整合,強化在地居民自發的結社與組織能力,以建立在志願性與自我責任的承諾基礎上,更積極參與公共事務;並從自我管理中與自我組織的過程中,提升公民意識,達致公民社會觸發之目的。因此,各個教學子計畫都會在理念上和行動上表達此整合計畫之主軸概念。兩年期間執行的工作項目可分四方面加以說明:
(一)激發與促成,進行方式有:
(1)定期召開「教學研議會議」,在教學議題和教法上的討論,相互學習和成長。
(2)舉行校內外聯合教學活動、社區參訪、專家諮詢,讓師生共同討論,彼此分享經驗。
(3)已設立南北社子兩個「社區駐點」,讓東吳師生與社子地區互動順利。


(二)協調與合作,進行方式有:
(1)隨時回應各子計劃教師相關問題和需求。
(2)繼續扮演東吳師生與社區的橋樑,持續整理社區資源檔案,以提供各子計畫與社區資源間的方便連結,並協助安排集體出面,與社區一起協商的機會。


(三)監控與管理,進行方式有:
(1)各子計畫定期進度書面報告,提供訊息的傳送,相關作業的提醒和討論。
(2)各子計畫進行共同教學研討,達到彼此支持、互相學習、改善教學的效果。


(四)評估與發展,進行方式有:
(1)每學期末舉辦教師教學成果發表會、學生學習成果發表會,以瞭解教師教學成果,並共同檢討改進。
(2)進行學生學習成果的評估,與教學回饋系統的建立。各子計畫皆有其方式,本計劃並以研究訪談瞭解學生能力的改變或增進情況。
(3)進行有關社區改變及居民的公民意識提昇的整體評估。
(4)協助各教師編制課程學習手冊。

本計畫在94與95學年度教學成果的基礎上,於96學年持續進行社區教學的整合行動,積極瞭解社區需求,搜尋社子地區相關資料和社會資源,補充與維護社區資料庫,並繼續協助各系教師形成社區教學聯盟。
 
二、 改進教學計畫及提升教學品質相關配套措施


(一)提升師資陣容與教師教學專業成長


1.合作教學:各子計畫(各系)教師皆如此,以社會系為例,「社會研究法」有兩班兩位老師,兩班的授課計畫、教科書和作業大致相同,兩班都各有一組學生進入社子展開「地方社會研究」,這樣的方式除了兩位教師需充分合作,一起擬訂和執行教學計畫,並且一起討論克服困難,兩班的學生也有機會一起合作,討論研究主題和進入社區方式。政治系教師的「民主法治」廣博課程,教育系的兩位老師三門課,以及社工系教師的「社區實作課群」,都是合作教學的設計。過程中,整合計畫召集人給予支持、鼓勵、提醒和必要的支援。然後在這當中,又由本整合計畫協助大家資源交流,匯集力量,希望對社子地區有所幫助。


2.數位攝影教學學習活動:社子教學整合方案及各子計劃於教學方法及成果展示方面,希望能以數位多元的方式呈現,並透過數位攝影教學教材製作與其他專業社群之間能相互對話。這樣的活動讓大家更能熟悉基本技術與後製剪輯技巧,即使研習時間已到,大家都仍意猶未盡,留下請教老師,也期待下次的研習。


3.專家諮詢:由本整合計畫舉辦專家諮詢活動,讓教學團隊的教師有更佳的理論基礎,例如:邀請了輔仁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羅秀華老師,針對【社區增權理論與實務】,對於台灣社區生活的觀察與省思,認為促進社區民主進步的謀略在於增進公民的自主權力意識;運用社區充權與治理論述,社區規劃與社區治理組織等充權融合策略,作為增進社區公民權力意識,進而協助社區可以自主自決於公共事務。又有一次,邀請世新大學行政管理學系、台北市南港社區大學校長黃榮護副教授,主題是《追求民主價值的公民參與策略─公民中心型協力公共管理的理論與實務》,其次由林明志先生,針對《不斷變革的社區大學運動─地方學GIS在基隆河流域空間之實踐》,來陳述對社區大學的經驗及方法參與。
 
(二)落實教學領導與評鑑機制


1.進行學生學習成果的評估:學生學習成果的評估各子計畫皆有其方式,以單獨一門課進行的方式,依其授課計畫上所示的成績考評方式,再加上各子計畫擬定的教學回饋問卷,例如:社工系已有「教師回饋問卷」、「學生回饋問卷」,以及社區訪談問卷。社工系的聯合授課性質,則在計畫之初就預計如何進行學生的學習成果評估,考察學生能力的改變或增進情況。


2.教學回饋系統的建立:本整合計畫亦設計「加強學生社區服務」教學成效問卷,分別從教師、學生和社區民眾的觀感,來考察教學的成果,例如:教師和學生問卷都包括:
(1)教學心得,有教學方式(含如何觸發學生),教學回饋系統(含考評方式),有關整合教學行動方面。
(2)對學生學習成果的評估,有自主學習、社區觀察、社區服務、學生整體能力提升等方面。
(3)有關社區改變及居民的公民意識提昇的整體評估,有與居民建立關係、有關社區改變、有關居民的公民意識提昇等方面。

而對對社區居民的問卷則包括:
(1)對東吳大學學生的觀感:你認為東吳大學的學生來到社子地區,對你們有什麼影響或意義?
(2)對東吳大學教師的觀感:你認為東吳大學的老師們來到社子地區,對你們有什麼影響或意義?
(3)有關社區改變的評估:你認為社子地區這一年來的主要改變是什麼?是什麼因素引起的改變?


3.期末教師教學成果發表會:每一學期期末都辦理一次教師教學成果發表會,看到他們用心教學的成果,一方面對自己的教學過程作回顧與省思,並接受他人建議:一方面發揮了示範作用,因為一旦有好的教學方式表現出來,其他人也想學著採用。
 
(三)加強學生學習輔導與師生互動


1.舉辦社子地區期末學生學習成果發表會:看到學生如何經過學習,展現上台時的口語表達能力,也看到學生的認真踏實,因為期末報告要發表,知道有人(社區)期待看到結果,必須切實努力。我們深信已培育了社區工作的人才,從他們對社區的觀察和描述,以及學習歷程的紀錄,都是對社區事務敏感度的訓練,這樣的能力將來亦可運用在台灣的其他社區。也就是說,東吳的學生進入社子地區,關懷社區,成為種子,將來可能在台灣其他社區繼續發芽。


2.參訪與觀摩其他社區,擷取社區營造經驗:希望能讓東吳學生有不同社區的觀摩比較,更能對社子社區有不同的感受與看法。活動前讓學生先上網找尋關於南庄社區資料,並於活動後撰寫心得感想報告。活動中學生與社子社區居民及南庄當地居民皆有深入的接觸,使其對於社區之經營概念更為了解。參訪活動更以學生為主體舉辦社區交流座談會,以學生對於社子社區的觀察及南庄地區的了解,提出自己對社區的疑問,並進一步向社區專家人士詢問及獲得解答。
 
(四)提升「教與學」環境品質


1.定期開會討論,交換意見,改善教學:教師們參與「教學研議會議」多能交換意見,分享經驗,並看到教師們在教學議題和教法上的討論,相互學習和成長。每週進行與兩位助理的「工作會議」,討論目前計畫之進度,並進行計畫之協調整合事項,是為了協助各教師進行教學活動的順利。


2.發展「社區駐點」,讓東吳師生與社子地區互動順利:已在社子文教基金會所在之社子圖書館內一個辦公室,以及福安國中設置「東吳大學社區教室」,由社工系的師生每週輪流至社區教室值班,或進行師生小組討論,其他各系師生也間或使用,例如:「民主與法治」課程的學生與社區民眾的座談活動場地。無論如何,教學團隊與社區接觸方式,隨時注意是以互惠互利、不擾民為原則,以服務讓社區受惠,讓師生學習。


3.隨時回應各子計劃教師相關問題和需求,連結社區資源:除了定期教學研議會議討論之外,本計畫主持人與各子計畫教師經常利用電話、通電子信或進入網路教學平台,進行相關問題的討論,分享經驗和看法。


4.繼續扮演東吳師生與社區的橋樑:整個團隊共同發掘與開發社區資源,本計畫以整合案的方式更是持續整理社區資源檔案,以提供整合計畫及各子計畫與社區資源間的方便連結;並協助安排集體出面,與社區一起協商的機會,例如:社區教室的確定、南庄東河社區參訪、奇岩社區參訪等。
 
(五)落實師生服務社會關懷弱勢


1.增進學生自主學習動機,強化服務能量,使能學以致用:瞭解「進入現場,才是瞭解和關懷社區的第一步」,且以增進學生自主學習動機,強化服務能量,使能學以致用為目標,所能做的是協助各參與教學團隊的教師們,探討如何進行並達成此目標。


2.進行有關社區改變及居民的公民意識提昇的整體評估:以「草根民主課程在社子地區的實踐」計畫為例,其進行方式強調以同學為主體之教案設計,以體驗型之授課方式代替傳統講授行授課,並針對設定之不同活動主題進行深入探索。不僅在上課過程中傳遞民主素養的內涵,並於實際操作方法亦注重民主素養,讓社區居民及學生在此過程中不斷體會民主素養在生活中之重要性。每系教師從不同角度切入,每一行動對社區都是有意義的。看到社區人士送給我們的光碟片「社子島之歌」,就感受到居民已經開始認同自己的土地。當他們願意並踴躍報名參加整合案舉辦的社區交流與參訪活動,更看出居民開始動員的力量。

 

|回到頁首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