7/29(六)《左岸沙龍》《共和派的台灣島史綱》系列(四)~十六世紀歐洲戰爭與閩南背負的汙名

SU Webmail .MRFrame { margin-left: 12px; margin-right: 12px; margin-top: 12px; } pre { }

《左岸沙龍X共和派的台灣島史綱》

第四講——十六世紀歐洲戰爭與閩南背負的汙名

 

【講座介紹】

《共和派的台灣島史綱》系列講座將講述台灣島身為多族群島嶼,在歷經不同統治後的揉合過程。

 

當今對台灣史的認知,往往只追究戰後史,對 Nation 理解又受到知識翻譯的文化性阻礙,從而建國運動窮於解釋本島複雜的人群與形構力——即如何定位本島的族群闡釋、文化發生論、歷史分期、社會形構力⋯⋯等問題。晚近以來往往只因「用詞歧見」而發生劇烈的內鬥與切割,屢見不鮮。有鑑於內部性的爭端日益影響到建國運動路線的共鬪化,因此有海域亞洲與台灣島史的系列講義。

  

本系列講座將由「被綁架的政治史」、「噓!族群分類與帝國政策」、「語言政治與古地名的社會意義」三個方向切入討論這些問題。承接方法論、被綁架的政治史之後,本講次是第二個主軸「噓!族群分類與帝國政策」第一場。

 

從東亞發展史觀之,本島是從未被劃入任何一個朝貢圈內、島民們素來有著「不朝貢」的「蠻、番性」極重的多族群島嶼,而我們現在視為理所當然的族群分類,其實是一直到日本時代才初步劃定。然而從大清帝國對台島的統治開始,就有劃定「番界」,並實施差別待遇的統治手段。

 

透過此主軸,能對族群分類背後的框架有基本的認識,了解族群分類係出於統治便利性的統治者邏輯。也試圖去化解部分人想要藉「85%血統研究」來把自己劃入所謂「原住民族」,以為唯有如此才能取得獨立建國根本正當性的焦慮。這是身處多族群島嶼的我們若要建國不可迴避的問題。

 

【講者】Nick Orange,台灣極少數古東南亞史研究者,Sri Vijaya 學、Pallavas 碑文研究者,以島嶼部東南亞與海域亞洲為台灣島史提供海域視野的參照。

 

【時間】2017 年 07 月 29 日拜六 14:00

【地點】台灣教授協會(台北市臨沂街 25 巷 15 號)忠孝新生捷運站 2 號出口後直行,臨沂街 25 巷右轉

 

*將台語做為學術化表達工具的嘗試,避免讓台灣學研究失去其民俗基層的活力,本系列講座以台語進行。

 

*為維護講座品質,請務必填寫報名表單,照網路報名名單現場繳費「100箍新台票」。

https://goo.gl/forms/t0ZvxToSGZTvZ52V2

 

【主辦單位】台灣教授協會FETN - 蠻番島嶼社

相關網址